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资产。它不仅着蕴藏着巧妙的传统技艺,更传承着民族文化的优良基因,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,都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技艺史。然而,这些传统的“老物件”在现代化的今天,却遇到了一些发展的瓶颈。很多非遗文化面临着或失传、或无人问津、或束之高阁的窘境,这对于民族文化而言,无疑是一种损失和伤害。
近年来,随着国家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,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迎来了全面复苏的新的春天。特别是互联网科技的入主加盟,更是让非遗搭上了文化发展的“高铁”,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进程中如添双翼。
通过手机扫码,即可进入网店血拼非遗商品;竹编神技上了网络直播,吸粉无数;刺绣工艺与国际大牌合作联姻,登上大雅之堂……非遗,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透出着时尚范儿、新贵范儿。
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,让中华文化走出去,以文化为载体,让中国走向世界,也让世界了解中国,这是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。非遗,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成员,如何在当代焕发出如往昔般的光彩,是一个重要的课题,不容忽视。
随着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到来,我们的生产生活已经与互联网密不可分,它将我们带入到了人类历史上一个新的发展时期。非遗这壶“老酒”若能装入互联网这个“新瓶”,必能漂洋过海、声名远播。
互联网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。民间工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,一种技艺往往世代都局限在一个地方或区域进行传递或推广,这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极为不利。互联网的出现,可以打破这种地域间的天然壁垒,让不同的民间工艺可以轻意间就实现交流与互动,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于中国非遗项目的认可度和知名度。与此同时,互联网也可以将更高端的科技融入非遗文化,让传统的工艺更精湛、为精密,使非遗产品的价值更高。
传承非遗,不是固守传统、墨守成规,而是要让它成为“时尚新宠”,通过吸纳时代元素,使传统技艺迸发出时尚的火花,散发出新的味道。我们的传承,既要让非遗保留着民族文化的经典记忆和烙印,更要让它以时尚的面貌和方式走遍四海八荒。互联网是推动非遗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,既是一种物质和技术支撑,更是一种智慧和文化支撑,将二者恰到好处地有效结合,才能实现最有价值的文化输出。 (文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