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丰一村两次调研看村民殡葬习俗新变化
寿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、市文明办主任杨福亮.JPG
山东省寿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、文明办主任 杨福亮
标签:宣传部长讲故事;第四季;新风记     发表时间:2016-11-07     来源:中国文明网     责任编辑:陶 恒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为进一步贯彻宣传文化系统“基层工作加强年”工作要求,全面展现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风貌,中国文明网与“文明中国”微信矩阵成员联合开展“宣传部长讲故事”第四季“新风记”微信征文活动,聚焦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,今天刊发第11篇,由山东省寿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、文明办主任杨福亮为大家讲述他在寿光市化龙镇丰一村对农村“厚养薄葬、文明丧葬”问题的调研,用实际行动唤起农村文明殡葬新风尚的故事。

我在丰一村两次调研看村民殡葬习俗新变化

  2015年4月18日,我来到寿光市化龙镇丰一村对农村“厚养薄葬、文明丧葬”问题进行调研。

  前几天村里冯万全的父亲刚刚去世,殡葬仪式已操办完毕。我来到万全家中,门口处还能见到殡葬仪式留下的些许痕迹,门上残留的白纸、院中的烧纸灰、跪拜用的席子等等,这些都告诉我们这个家刚刚举办过一次浩大的丧葬仪式。

  来到屋里,我见到了冯万全,他疲惫的脸上还带着些悲痛,一番安慰之后,我们聊起了丧葬的问题。冯万全说:“按照农村殡葬的习俗,老人去世后,全家族的晚辈要守灵三到五天,还要举行一两天的丧葬仪式。”他拿出丧葬仪式的记录本,里边密密麻麻的数字让我大吃一惊,丧事酒席花费23600元、演出费用花了8600元,这还只是简单的吹拉弹唱,加上其他零零散散的费用,丧事费用花掉了近5万元。从交谈中,我看出冯万全也十分无奈,他说:“别人家的仪式有场面,轮到自己家就不能丢面。”

  回单位的路上,我思考许久,对一个本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来说,这样的丧葬仪式负担太重。第二天,带着这个问题,我接连走访了稻田镇、纪台镇、台头镇等地,通过进村与村民、村干部交流,发现这种铺张和攀比在农村中已成为常态化,几乎成了每个家庭的困扰。这也成了我的困扰,这个问题就像一块黑色的乌云,在我心里挥散不去,无比压抑。

  回到办公室,我反复思考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就能破除丧葬旧俗,给广大农民群众减轻负担,推进移风易俗。带着这些疑问,我组织部分村干部前往青岛、烟台等地进行考察学习,我们看到了生态殡葬和环保殡葬,村里的丧事由红白理事会全权主持,“报丧、待客、火化、仪式”一条龙服务,大大提高了效率、节约了成本,我们深受启发。

  回到寿光后我组织广大农村干部集中商讨,集思广益,结合寿光农村的实际情况,出台了殡葬管理办法和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意见,明确提出丧事一律简办,不准穿白、不准唱戏、不准请客、不准祭拜,各村都要成立红白理事会。

  如何让村里的人尽早接受这种新形式?我再次进村走访,与村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者交流,得到了启发:我们可以通过报纸、电视、电台,开展“新农村、新生活”培训,对广大农民进行“移风易俗、倡树新风尚”宣传教育,真正让农民群众从内心放弃丧葬旧俗。我深感要破除旧俗,特别需要典型来带动,我们马上出台了办法指导各村开展“我评议、我推荐身边好人”、“好媳妇好婆婆”等评选表彰活动,制定了“寿光新24孝”。改革之风正吹进全市农村。

好媳妇、好婆婆评选,文明乡风正扑面而来。

  2016年5月29日,我来到洛城街道李家庄村对丧事大操大办问题再调研。此时的李家庄村在破除封建旧俗,提倡文明殡葬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:“以前村民办丧事都会扎舞台演出,请客两三天,为杜绝这种大操大办现象,村里把喜事新办、丧事简办写进了村规民约。本村村民一律不坐席、不请客、不扎舞台,一开始有些村民要面子,担心自己家不办仪式别人家会办。后来通过看电视、听广播,晓得整个寿光市村村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,都在喜事新办、丧事简办,再加上村里红白理事会对村民的劝说,村民们也逐渐接受了这种新形式。”

我(右一)在洛城街道李家村与支部书记、村民交谈。

  在村中,我见到了村里第一个进行丧事简办的李茂青,他告诉我:“一开始的时候,我对这个丧事简办不大认可,觉得不请客没有面子,当丧事办完后,算了算花费,请客一桌就是500元,40桌就是2万元,无形中节省了2万元,得到了很多实惠。”事实证明,新规定比老办法更能表达对逝者的哀思,更能得到大家的认可。看着面前一片松树地,这是刚刚建成的标准化树葬用地,我心中感触颇多,虽然困难重重、遭到诸多冷嘲热讽,但正是因为一次次调研思考、一次次讨论学习,最终丧葬改革还是效果明显,深得人心。

  百姓得实惠,利民之善举。如今的寿光,一股崇尚文明的新风尚正蔚然形成,一股走向和谐的新气象正孕育成长。

  “文明潍坊”微信订阅号推荐

  作者:山东省寿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、文明办主任 杨福亮